回到顶部

以臉為書:楊小彥藝術展

2022年7月23日 15:00 ~ 2022年7月23日 17:00

收起

活动票种
    付费活动,请选择票种
    展开活动详情

    活动内容收起

    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之初,杨小彦正在温哥华。行动受困,精神烦闷之际,他再度捡起了十多年前放下的漫画和与之相关的写作,形成了上百篇的“一图一文”。结辑之后,便成了“脸书”式的读书笔记。


    杨小彦,中山大学教授,老广州人,做过知青。油画科班出身,当过出版社领导,主编过摄影杂志,阅历丰富,阅读面广。他的画就是他的阅读,他的阅读就是他的画。他把读出来的中外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化大家的思想性格,画在肖像里,造型扎实有趣。轻松的文笔则浸透着他阅读中的豁然发现乃至疑惑惊奇。


    在接受钟刚主编的《打边炉》采访时,“以脸为书”的灵光从言-思张力之网的间隙漏下:


    雨果笔下的米里哀主教与G先生的对话不绝于耳,穿透迷雾的艾略特和盯视肉身痛苦的帕斯捷尔纳克却迎面而来;加缪和威尔逊的书面争吵其实并不真正说明他们对于人类命运的看法;理论家正襟危坐,佛洛依德却在可卡因中“寻见真理”;神经质的卡夫卡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者,所谓现实主义的巴尔扎克才是神经病;在清晰的混乱和隐秘面前,辜鸿铭是放肆的,钱钟书是小心的,廖冰兄则伤感而周全……


    对于杨小彦来说,文字和绘画是各自独立的。绘画不是文字的插图,文字也不是绘画的说明。图与文之间的关联究竟是怎样的?这是杨小彦尚在追寻的问题,而他的思考印迹便被揭橥于这一场“以脸为书”的试验之中了。



    【以臉為書】

     楊小彥藝術展 


    -艺术家介绍-

    杨小彦: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高校摄影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曾经担任第一、二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总策划。

    2006年创办“沙飞影像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

    2008年,作为策展人之一,策划了“广州站-广州当代艺术特展”。

    2010年为广东美术馆策划的“张大力:第二历史”荣获北京雅昌ACC年度艺术中国“最佳策划奖”。

    2015年为湖北美术馆策划“再影像:光的实验场”。

    2016年为广州美院美术馆、天津美院美术馆、四川美院罗中立美术馆策划“后学院:八大美院油画研究展”。

    2017年,与胡斌一起,为东莞岭南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和广州美院美术馆策划“回归本体:广东三十年抽象型艺术展览”,第一次疏理广东在抽象艺术领域的历史成果。

    2017年完成艺术学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新中国摄影发展研究”。长期以来关注视觉传播学、城市学和艺术批评等领域,同时也持续从事艺术实践,举办过若干次个人展览并参加若干综合性的展览。

    2018年为成都华侨城策划成都眉山“乡野国际艺术节”。

     

    曾任花城出版社编辑,岭南美术出版社常务副社长(1993-1998)、《画廊》杂志主编(1993-1997)等。曾在《读书》、《文艺研究》、《美术》、《艺术当代》、《美术研究》、《新美术》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主要著作有:《篡图-杨小彦艺术评论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新中国摄影六十年》,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自选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1;《素山-老彦的画及话》,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看与被看:摄影中国》,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


    -展览时间-

    2022.07.23~08.23

    每天13:00~21:00


    -展览地点-

    学而优书店3楼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93号)


    -开幕分享会-

    分享人:

    杨小彦  冯原

    周春健  郑梓煜

    分享时间:

    2022.07.23(周六)

    下午15:00~17:00

    分享地点:

    学而优书店3楼展览室




    以脸为书

    ——杨小彦的双面阅读术

    文 | 郑梓煜


    据说,钱钟书曾经如此回绝想要登门求见的崇拜者:你吃到一个好吃的鸡蛋,不必非要去看那只下蛋的母鸡。这句话轻巧地推挡了盛名之累,俏皮之外还颇有点孤高意味,毕竟相比文章千古,易朽的躯壳不值一探。长久以来读书也被建构为一项超脱于肉身之上的精神实践,关心作者的样貌未免显得俗气,似乎一不小心就会滑向“以貌取人”的圈套,侵蚀了思想的纯粹性。


    杨小彦老师的这批图文却呈现了一种例外。数十年来他的阅读博杂无界:小说、诗歌、哲学、历史、艺术、科学……但不同于多数人只顾“吃蛋”而不问“母鸡”,杨老师对作者的个体经历和相貌同样好奇。他不厌其烦地为这些作者画像,从速写本上的钢笔勾画,到手工皮纸上的笔墨推敲,每个人物都曾数易其稿甚至十易其稿。人物画 “传神写照”的信条承传日久,画论的记述颇多神话色彩,但世人的期待不过是像照片一样“以假乱真”。对杨老师而言,油画系的科班训练让画得“像”并不太难,只是摄影术的发明早已宣告了“错觉主义”绘画的终结,1839年以来艺术史和摄影史的纠缠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真正困难的是,如何离开照片式的精确写实,用寥寥数笔画出这些著名人物独特、深刻甚或象征性的一面,或者说更难的是“以其人之道诠释其人之相”,试如用康定斯基的风格画康定斯基,用克利的风格画克利,用盖里的风格画盖里,用贾科梅蒂的风格画贾科梅蒂;画出作为精神分析原型的弗洛伊德,作为拜火教徒的伊顿,作为“城堡”的卡夫卡;再则如何画出王国维的悲观、梁漱溟的倔强、胡适的宽容、鲁迅的不饶恕……这些问题与常规意义上的“肖似”无关,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己设题自己破解的左右互搏,是否比纤毫毕现式的写实更接近“传神”姑且不论,我更愿意把这种探索和描绘本身,视作另一种阅读,一种脱离了特定作品而对作者个体生命的独特体认。


    与此相伴随的,是杨老师用他惯有的散淡精炼的笔调写下阅读这些对象时与个体生命体验交织的微妙感觉,信手拈来随处切入随处收笔,不是读书笔记无需寻章摘句,不是学术文章无需全面公正。必须明确的是,写与画之间,不存在谁陪衬谁的主次关系,而更像是针对同一对象的双面阅读术,写不能画的,画不能写的。当他反复推敲画法时,人脸便是一本深邃万千的待阅之书,只是太多人视而不见。


    这些文与画互不从属,拆分时自成一体,并置时相得益彰,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要归功于杨老师身上的跨界本能,以及人生轨迹中多条线路的奇特交叉,别忘了早在1997年,他就写下了题为《站在文图之间》的长文,像一个预示。


    【阅读推荐】



    《我读过他们的脸》
    作者: 杨小彦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22-5
    定价: 68
    ISBN: 9787503971457


    本书是艺术理论家、画家,中山大学教授杨小彦的一本文化随笔集。“他们”指19—20世纪的百余位人类文明巨匠,横跨中外文学、艺术、哲学、科学领域。一人一图一文,读出每一张脸的性格,读出每一位名人的故事。此书并不是为名人立传,而是通过极其个人化的独特视角,用简约的线条“读”出“他们”的脸,用诙谐的文字体现“他们”不为人知的真实侧影,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深厚的文化积累和艺术哲思。





    举报活动

    活动标签

    最近参与

    • Ronxanne
      收藏

      (2年前)

    • 李中杨
      报名

      (2年前)

    • 林晴
      报名

      (2年前)

    • norainyo_ミ
      报名

      (2年前)

    • 报名

      (2年前)

    • 黄智杰
      报名

      (2年前)

    您还可能感兴趣

    您有任何问题,在这里提问!

    为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评价信息将在审核通过后显示,请规范用语。

    全部讨论

    • 啊陈哥 2年前 0

      非常棒,讲的非常好

    活动主办方更多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活动到朋友圈

    免费发布